位置:首頁 > 中藥 > 蘆薈

蘆薈

【藥材名稱】蘆薈
【拼音名稱】Lu Hui
【別名】盧會、訥會、象膽、奴會、勞偉
【科屬】為百合科多年生常綠肉質植物庫拉索蘆薈、好望角蘆薈或斑紋蘆薈葉中的液汁經(jīng)濃縮的干燥品。
【產地】中國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有栽培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、歸經(jīng)】苦,寒。入肝、胃、大腸經(jīng)。
【功效】瀉熱通便,清肝殺蟲。
【中成藥】共有 37 種中成藥使用蘆薈: 復方蘆薈維U片 耳聾通竅丸 竭紅跌打酊 便通膠囊 龍薈丸 舒秘膠囊 玫蘆消痤膏 三味膚寶軟膏 日曬防治膏 除障則海甫片等。
【應用】
1、用于熱結便秘或習慣性便秘。本品瀉火通便,能治熱結便秘、頭暈目赤、煩躁失眠,可與茯苓、朱砂等配伍應用。
2、用于肝經(jīng)實火、頭暈頭痛、躁狂易怒。蘆薈味苦性寒,既能涼肝清熱,又可瀉熱通便,故對肝經(jīng)實火而兼大便秘結者,可以起到“釜底抽薪”的功效。臨床用此治療肝經(jīng)實火的躁狂易怒、驚悸抽搐,常與龍膽草、黃芩、黃柏、黃連、大黃、當歸等同用。
3、用于蛔蟲腹痛或小兒疳積。本品既能泄熱通便,又能驅蟲,故對蛔蟲腹痛,可與使君子、苦楝根皮等配合應用。此外,本品外用有殺蟲之功,可用治癬疾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入丸、散,1~2g,不入湯劑。外用:研末調敷。
【注意事項】孕婦忌服。脾胃虛寒者禁用。
【采收加工】全年可采,割取植物的葉片,收集流出的汁液,置鍋中熬成稠膏,倒入容器中,冷卻凝固即得。
【炮制工藝】
1、凈制:揀去雜質,切成小塊。
2、炒制:取蘆薈塊用微火炒至焦黑色。
【現(xiàn)代研究】
1、化學成分:含蘆薈大黃素苷、對香豆素,少量α-葡萄糖及多種氨基酸。并含微量揮發(fā)油。
2、藥理作用:蘆薈蒽醌衍生物具有刺激性瀉下作用,伴有顯著腹痛和盆腔充血,嚴重時可引起腎炎。其提取物有抑制S180肉瘤和艾氏腹水癌的生長,并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抑制作用。水浸劑對多種皮膚真菌和人型肺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。
【臨床應用】
1、治療頭癬:蘆薈30g、蟾蜍5g,酒浸切細加水200ml,文火熬如飴狀,待冷備用。外涂,1日3次,次日洗凈再涂,連用10天,用于成人、小兒均獲奇效。(《河南中醫(yī)》1984,6:48)
2、治療銀屑?。?0%蘆薈注射液,肌肉注射,每次3ml,每日1次。治療30例,經(jīng)治療16~90次,治愈3例,顯效7例,好轉13例,無效7例。(《臨床皮膚科雜志》1983,4:218)
3、治療腳雞眼取適量蘆薈葉置于鮮童便或自己的尿中,浸1~2小時,取清水漂洗備用。首次貼藥前將患部用水浸洗,使皮膚軟化,用刀刮去角皮層,然后將蘆薈切去表皮,貼患處,膠布固定,每晚睡前換藥1次,輕者連續(xù)3~4次,重者6~7次。治療18例,均獲痊愈。(《福建中醫(yī)藥》1982,4:27)
4、治療黃褐斑:蘆薈300g,綠豆150g,共研細末備用。將藥粉調成糊狀,薄薄覆蓋于面部或患部,保留30分鐘。早晚各一次。敷上藥糊后,可配合手法按摩以助藥力吸收。夏季藥粉以西瓜汁調敷,其他季節(jié)均用雞蛋清調敷。1個月為1療程。一般1個療程可達到面部膚質改變,2~3個療程可使病灶明顯好轉或消失。(《中醫(yī)雜志》1991,32(9):57)
5、療萎縮性鼻炎:先以2%地卡因濕透棉片,貼于注射部位5~10分鐘,然后用20%蘆薈浸出液注射于兩側的下鼻甲前端黏膜下,每側2ml,再用棉球輕壓注射部位以防出血,每周1次,4次為1療程。治療48例,均于用藥1~2次后癥狀減輕。(《陜西中醫(yī)》1985,6:270)
【食療食譜】
1、蘆薈茶
[材料]蘆薈0.5g、綠茶3g。
[做法]用150ml開水沖泡后飲用,沖飲至味淡。
[功效]清熱通便;瀉下。
[用途]熱結便秘;目赤牙腫,驚癇。
[來源]來源于《本草再新》。
2、蘆薈星茶
[材料]蘆薈0.3g、膽南星2g、天竺黃3g、甘草3g
[做法]用膽南星、天竺黃的煎煮液250沖泡蘆薈、甘草后飲用,沖飲至味淡。也可直接沖飲。
[功效]清熱滌痰鎮(zhèn)驚。
[用途]小兒急驚風。
[來源]來源于《本草切要》。
3、蘆薈夏術茶
[材料]蘆薈0.3g、半夏3g、白術3g、甘草3g、綠茶3g。
[做法]用200ml開水沖泡10分鐘后飲用,沖飲至味淡。
[功效]清熱止癇。
[用途]癲癇。
[來源]來源于《本草切要》。
4、蘆君茶
[材料]蘆薈0.3g、使君子3g、綠茶3g。
[做法]用使君子的煎煮液250沖泡薈蘆、綠茶。
[功效]清瀉積熱。
[用途]小兒脾疳。
[來源]來源于《儒門事親》。
蘆薈圖片
蘆薈
蘆薈
蘆薈
蘆薈
蘆薈
蘆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