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首頁 > 中藥 > 羊蹄

羊蹄

【藥材名稱】羊蹄【毒】
【拼音名稱】Yang Ti
【別名】東方宿、連蟲陸、鬼目、敗毒菜根、羊蹄大黃、土大黃、牛舌根、牛蹄、牛舌大黃、野蘿卜、野菠菱、癬藥、山蘿卜、牛舌頭、牛大黃。
【科屬】為蓼科植物羊蹄.或尼泊爾羊蹄的根。
【產地】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有,主產于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等地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、歸經】苦、澀,寒。歸心、肝、大腸經。
【功效】涼血止血,解毒殺蟲,瀉下。
【應用】
1、血熱出血證。本品味苦澀而性寒,既能涼血止血,又能收斂止血,對于血熱所致的咯血、吐血、衄血及紫癜等出血之證,可用單味內服,也可配伍其它止血藥物同用。如《本草匯言》治熱郁吐血,以本品與麥門冬煎湯飲;《永類鈐方》治大便下血,常配連皮老姜同用;《江西民間草藥》治內痔出血,以本品與豬肉同煮,去藥飲湯。
2、疥癬、瘡瘍、燙傷。本品苦寒清泄,能清熱解毒療瘡,又能殺蟲止癢,為治癬、疥之良藥。用治疥瘡,多以鮮品搗敷患處;用治癬,常與枯礬同用,共研末,醋調敷,如羊蹄根散(《醫(yī)宗金鑒》);治燙傷,可用鮮品搗敷,或研末油調外涂。
3、大便秘結。本品苦寒,能瀉熱通便,功類大黃,作用緩和,素有“土大黃”之稱。用治大便秘結,可單味煎服,也可配芒硝同用。
【藥物配伍】
1、羊蹄配側柏葉:涼血止血,二者相須為用,治療血熱迫血妄行的出血證。
2、羊蹄配白礬:解毒殺蟲療癬,用于癰瘡腫毒,濕疹疥瘡,皮癬瘙癢等。
【用法用量】煎服,10~15g;鮮品30~50g,也可絞汁去渣服用。外用適量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8~9月采挖,洗凈,曬干,切片生用。
【現代研究】
1、化學成分:羊蹄根含大黃酸、大黃酚、大黃素及酸模素等,葉含槲皮苷、維生素C等。
2、藥理作用:大黃酚能明顯縮短血凝時間,酊劑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菌及致病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。所含酸模素對紅色毛發(fā)癬菌及趾間發(fā)癬菌有抑制作用。此外,尚能降壓、利膽。
【臨床應用】
1、用新鮮羊蹄根100g,加豬大網膜35g,再加食鹽少許,搗敷患處,治療疥瘡50例,全部有效。(《浙江中醫(yī)雜志》1999,6,500)
2、用羊蹄30g,水煎,分3次服;或用羊蹄粉3g,開水沖服,每日3~4次,共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42例,平均4天止血。(《重慶新醫(yī)藥學》1972,1:21)
3、用羊蹄煎膏,涂于帶線棉塊上,貼于子宮頸上,12小時后取出,每日1次,共治療子宮頸炎30例,其中痊愈28例,減輕1例,一般用藥4~6次。(《陜西新醫(yī)藥》1974,2:35)
【驗方匯集集】
羊蹄根酒
方一:
[組成]羊蹄根(土大黃)180g,土槿皮180g,制川烏30g,檳榔30g,百部30g,海桐皮30g,白蘚皮30g,苦參30g,蛇床子15g,千金子15g,地膚子15g,番木鱉15g,蛇衣15g,大楓子15g,蜈蚣末9g,白信6g,斑蝥6g(布包)。
[制法]以上各藥加入高粱酒2500ml,密封大口瓶內,浸半月至一月后,去藥滓備用。
[用法]用毛筆蘸藥水外涂。
[功效]滅菌止癢。
[用途]適用于體癬,股癬,神經性皮炎。
[禁忌]切勿入口。
[出處]《朱仁康臨床經驗集》。
方二:
[組成]羊蹄根6兩,75%酒精12兩。
[制法]將羊蹄根碾碎置酒精內,浸泡七晝夜,過濾去滓備用。
[用法]用棉棒或毛刷蘸藥水涂于患部。
[功效]殺蟲止癢。
[用途]手癬(鵝掌風),甲癬(鵝爪風),落屑性腳癬(腳蚓癥),體癬(錢癬),神經性皮炎(干癬)。
[禁忌]慎勿入目。
[出處]《趙炳南臨床經驗集》。
羊蹄圖片
羊蹄根原植物
羊蹄根原植物
羊蹄根原植物
羊蹄根原植物
羊蹄草
羊蹄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