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梅
【藥材名稱】白梅【拼音名稱】baimei
【別名】鹽梅、霜梅、白霜梅。
【科屬】為薔薇科植物梅的果實經(jīng)鹽漬而成。
【產(chǎn)地】我國各地多已栽培,以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酸澀咸,平。無毒。歸肝、腎經(jīng)。
【功能主治】利咽生津,澀腸止瀉,除痰開噤,消瘡,止血。。主咽喉腫痛,煩渴嘔惡,久瀉久痢,便血,崩漏,中風驚癇,痰劂口噤,梅核氣,癰疽腫毒,外傷出血
【中成藥】共有 1 種中成藥使用白梅: 綠萼點舌丸
【用法用量】
內(nèi)服:煎湯、噙咽津液或入丸劑。外用:擦牙、搗敷或煅存性研末調(diào)敷。
【注意事項】
《本草從新》:多食損齒傷筋。
【附方】
①治喉痹乳蛾:㈠青梅二十枚(鹽十二兩,淹五日,取梅汁入明礬三兩),桔梗、白芷、防風各二兩,豬牙皂角三十條。為細末,拌汁和梅入瓶收之,每用一枚,噙咽津液。凡中風痰厥,牙關不開,用此擦之尤佳。(《綱目》水梅丸)㈡白梅包生礬末作丸含咽,或納吞之。(《圣濟總錄》)
②治霍亂吐利:鹽梅煎湯,細細飲之。(《如宜方》)
③治梅核膈氣:半青半黃梅子,每個用鹽一兩,淹一日夜,曬干,又浸又曬,至水盡乃止,用青錢三個,夾二梅,麻線縛定,通裝磁罐內(nèi),封埋地下,百日取出。每用一枚,含之咽汁,入喉即消。(《龔氏經(jīng)驗方》)
④治癰疽已潰未潰皆可用:鹽白梅燒存性,為末,入輕粉少許,香油調(diào)涂四圍。(《易簡方》)
⑤治金瘡:燒干梅作炭,搗末之,敷一宿。亦治被打傷。(《千金方》)
【采收加工】
采摘未成熟果實,用鹽水浸漬,日曬夜?jié)n,約經(jīng) 10d即成,久則表面生霜。
【炮制工藝】
《齊民要術》:作白梅法,梅子核初成時摘取,夜以鹽汁漬之,晝則日曝,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
梅 落葉小喬木,高可達10m。樹皮淡灰色,小枝細長,先端刺狀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1.5cm,被短柔毛;托葉早落;葉片橢圓狀寬卵形,春季先葉開花,有香氣,1-3朵簇生于二年生側(cè)枝葉腋?;ü6蹋换ㄝ嗤ǔ<t褐色,但有些品種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;花瓣5白色或淡紅色,直徑約1.5cm,寬倒卵形;雄蕊多數(shù)。果實近球形,直徑2-3cm,黃色或綠白色,被柔毛;核橢圓形,先端有小突尖,腹面和背棱上的溝槽,表面具蜂窩狀孔穴?;ㄆ诖杭?,果期5-6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我國各地多已栽培,以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。
【性狀】
果實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徑2-3cm。表面綠白或黃棕色,有白霜,果肉肉質(zhì)。剝開果肉可見橢圓形果核,類白色,表面可見蜂窩狀小孔。氣微香,味酸、咸。
【各家論述】
1.陶弘景:白梅亦應(與烏梅)相似,今人多用白梅和藥,以點痣蝕惡肉。
2.《本草拾遺》:刺在肉中,嚼白梅封之,刺即出。
3.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刀箭(傷),止血,研敷之。
4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除痰。
5.《本草蒙筌》:搗爛成膏,敷攻惡毒,治婦人乳癰,拔肉中箭簇;中風緊閉牙關,急宜將肉摩擦。
6.《綱目》:治中風驚癇,喉痹,痰厥僵仆。又治瀉痢煩渴,霍亂吐下,下血血崩,功同烏梅。
白梅圖片
白梅
白梅藥材
白梅原植物
白梅原形態(tài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