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茅果
【藥材名稱】巴茅果【拼音名稱】bamaoguo
【別名】牛草果
【科屬】為禾本科植物五節(jié)芒根莖部葉鞘內(nèi)的蟲癭。
【產(chǎn)地】分布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安徽、江蘇等地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辛,溫。
【功能主治】順氣,發(fā)表,除瘀。
【附方】
1、治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:巴茅果五錢至一兩。泡酒半斤,每次服五錢。
2、治小兒疹出不透:巴茅果三個。煎水服。
3、治小兒疝氣:巴茅果三個,茴香根五錢,香附米三個。蒸甜酒服。
【采收加工】蟲癭全年均可采集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
五節(jié)芒,又名:萱仔、馬兒扦。 多年生草本,高2~4米。根莖橫生,具葉鞘,常在鞘內(nèi)生有蟲癭,腫大如竹筍形。稈無毛,節(jié)下具白粉。葉鞘無毛或僅邊緣疏生纖毛;葉片披針狀線形;長25~60厘米或更長,寬15~30毫米,先端漸尖,邊緣粗糙,主脈闊,白色。圓錐花序頂生,寬大而稠密,長30~50厘米,分枝纖細(xì);每節(jié)著生2小穗,一具長柄,一具短柄;基盤上有白色絲毛,長于小穗;第1穎漸尖,有脈2~3條,中脈不明顯或缺;第2顆與第1穎相似,有脈3條,中脈明顯而粗糙;不孕花的外稃披針形,較穎稍短;結(jié)實(shí)小花的外稃短尖,先端2齒裂,齒間有一長約1厘米的芒;內(nèi)稃卵形,長不及1毫米。花果期5~11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山坡或草地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安徽、江蘇等地。
【出處】《貴州民間藥物》
巴茅果圖片
巴茅果原植物
芭茅果原生態(tài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