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木香
【藥材名稱】川木香【拼音名稱】chuammuxiang
【別名】木香、鐵桿木香、槽子木香
【科屬】為菊科植物川木香及灰毛川木香的根。
【產(chǎn)地】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辛,苦。溫。歸肝、胃、大腸經(jīng)。
【功能主治】行氣止痛;溫中和胃。主脘腹脹痛;嘔吐;腸鳴泄瀉;里急后重,兩脅不舒;肝膽疼痛
【中成藥】共有 15 種中成藥使用川木香: 坐珠達西 陳香露白露片 七香止痛丸 九味牛黃丸 麝香狗皮膏 三蛇藥酒 加味爛積丸 調(diào)元大補二十五味湯散 十三味青蘭散 傷科活血酊等。
【用法用量】
內(nèi)服:煎湯,1.5-9g,宜后下;研末,0.5-0.9.
【制劑】
散劑。
【附方】
方一:六味木香散:川木香8g,余甘子5g,石榴子、西伯利亞紫堇各3g,小豆蔻、蓽茇各2g,另加白糖適量。共研細粉。主治培根木布癥、急腹癥、胃脘刺痛及嘔吐噯氣等。
方二:十三味獅鬣散:川木香8g,余甘子、石榴子、五脈綠絨蒿、矮紫堇、西伯利亞紫堇、胡兀鷲糞、信筒子、唐古特青蘭各3g,蓽茇、干姜、芫荽子、小豆蔻各2g。共研細粉。主治培根木保癥、血病、膽病、胃病、食積等。
方三:黑草烏、訶子各37.5g,川木香10g,水菖蒲6g,麝香3g。共研細粉。主治蟲病、癘病刺痛、白喉、炭疽、黃水病及麻風(fēng)病。
【采收儲藏】
秋、冬季采挖,除去須根、泥沙及根頭上的膠狀物,切段,曬干。
【炮制】
1.川木香:取藥材,除去雜質(zhì)及"油頭",洗凈,潤透,切厚片,干燥。
2.煨川木香:取凈川木香片,在鐵絲匾中,用一層草紙,一層川木香,間隔平鋪數(shù)層,置爐火旁或烘干室內(nèi),烘煨至川木香中所含的揮發(fā)油滲至紙上,取出,放涼。
3.飲片性狀:川木香為厚片狀,余參見"藥材鑒別"。煨川木香形如川木香,色深,質(zhì)脆。 置陰涼干燥處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
1.川木香 多年生草本。主根圓柱形,直徑1-2cm,外皮褐色,少有分枝。幾無莖。葉基生,葉蓮座狀平鋪地面;葉柄長8-20cm,被白色茸毛;葉片卵形、長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,長12-30cm,寬8-20cm,羽狀中裂或淺裂,少有不分裂,裂片5-7對,卵狀披針形,邊緣有鋸齒,基部有小裂片,兩面被糙估毛,下面疏生蛛絲毛和遙點。頭狀花序6-8密集;總苞寬鐘形,直徑6cm,總苞片6層,全部苞片質(zhì)地堅硬,先端尾狀漸尖成針刺狀,邊緣有稀疏的緣毛;花筒狀,花冠紫色,長35-40mm,檐部長1cm,5裂,花冠裂片長6mm,細管部長3cm;雄蕊5,花藥箭形,先端有長尾,子房下位。瘦果圓柱形,有宿厚冠毛;冠毛剛毛狀,向上漸細,淡棕黃色,外層向下皺曲反折包圍并緊貼瘦果,內(nèi)層直立?;ü?-10月。
2.灰毛川木香 本種與正種主要區(qū)別是:葉下面灰白色,被薄蛛絲狀毛或綿毛。
【生境分布】
1.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
(1)生于海拔3700-3800m的高山草地。
(2)生于海拔3500-4200m的高山山脊或陽坡草地。
2.資源分布:
(1)分布于四川、西藏。
(2)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【性狀】
1.性狀鑒別:呈圓柱形,習(xí)稱“鐵桿木香”,或成縱槽狀半圓柱形,習(xí)稱“槽子木香”,稍彎曲,長10-30cm,直徑1-3cm。表面黃褐色或暗褐色,具較細的縱皺紋,外皮脫落處可見絲瓜絡(luò)狀細脈紋,根頭偶有黑色發(fā)粘的膠狀特,習(xí)稱“油頭”或“糊頭”。體較輕,質(zhì)脆易折斷。斷面黃白色或黃色,散有黃色稀疏油點及裂隙,木櫚較寬廣,有放射狀紋理;有的中心呈腐朽狀。氣微香,味苦,嚼之粘牙。
2.顯微鑒別:根橫切面:木栓層有殘存。韌皮部有黃色木化的纖維束,與篩管相間排列,纖維束旁有石細胞,略呈成數(shù)環(huán)層狀排列。形成層成環(huán)。木質(zhì)部纖維束與導(dǎo)管群交互排列,灶伴有石細胞導(dǎo)管成束,呈多分歧狀。韌皮射線、木射線及髓部薄壁組織中散有大型油室。薄壁細胞中含菊糖。
3..粉末特征:川木香粉末黃色或黃棕色。①菊糖多見。②纖維黃色或近無色,長梭形或長條形,末端斜尖、平截或長尖,直徑14-37μm,壁厚5-17μm,木化,孔溝明顯,紋孔裂縫狀或人字形、十字形。③網(wǎng)紋及具緣紋孔導(dǎo)管直徑13-142μm,有的導(dǎo)管分子較短,長僅36μm。④石細胞少數(shù),長方形,長47-127μm,直徑25-40μ,壁厚5-9μm,紋孔及孔溝明顯。此外,可見木栓細胞、油室碎片等。
【鑒別】
理化鑒別:取本品揮發(fā)油加異羥肟酸鐵試劑2-3滴,呈橙紅色反應(yīng)(內(nèi)酯反應(yīng))。
川木香圖片
川木香
川木香1
川木香2
川木香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