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首頁(yè) > 中藥 > 枸橘葉

枸橘葉

【藥材名稱(chēng)】枸橘葉
【拼音名稱(chēng)】goujuye
【別名】臭橘葉
【科屬】為蕓香科植物枸橘的葉。
【產(chǎn)地】陜西、甘肅、河北、山東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(tái)灣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均有栽培。
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辛;溫。歸肺;胃;大腸經(jīng)。
【功能主治】理氣止嘔;消腫散結(jié)。主噎膈;反胃;嘔吐;梅核氣;疝氣
【用法用量】
內(nèi)服:煎湯,6-15g;鮮品30g;或炒研末,第次3-6g。

【采收儲(chǔ)藏】
夏、秋季采葉,鮮用或曬干。
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
葉含枳屬甙(poncirin),新枳屬甙(neoponcirin),柚皮甙(naringin)和野漆樹(shù)甙(rhoifolin)等黃酮化物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
枸橘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。莖無(wú)毛;分枝多,小枝呈扁壓狀。莖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,長(zhǎng)1-5cm,刺基部扁平。葉互生,三出復(fù)葉;葉柄長(zhǎng)1-3cm,寬2-5mm;頂生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,長(zhǎng)1.5-6cm,寬0.7-3cm,先端微凹或圓,基部楔形,邊緣有不明顯小鋸齒;側(cè)生小葉較小,橢圓狀卵形,基部稍偏斜,幼嫩時(shí)在主脈上有短柔毛,具半透明油腺點(diǎn)?;ò咨?,具短柄,單生或成對(duì)生于二年生枝條葉腋,常先葉開(kāi)放,有香氣;萼片5,卵狀三角形,長(zhǎng)5-6mm;花瓣5,倒卵狀匙形,長(zhǎng)1.5-3cm,寬0.5-1.5cm;雄蕊8-20或更多,長(zhǎng)短不等;雌蕊1,子房近球形,密被短柔毛,6-8室,每室具數(shù)枚胚珠,花柱粗短,柱頭頭狀。柑果球形,直徑2-5cm,熟時(shí)橙黃色,密被短柔毛,具很多油腺,芳香,柄粗短,宿存于枝上。種子多數(shù)?;ㄆ?-5月,果期7-10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多栽培于路旁、庭園作綠籬。

資源分布:陜西、甘肅、河北、山東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(tái)灣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均有栽培。

【性狀】
性狀鑒別 葉多為三出復(fù)葉,小葉片卷曲,完整者展平后呈橢圓形至倒卵形,長(zhǎng)1.5-5cm,寬1-3cm,先瑞圓或微凹,基部楔形,稍不對(duì)稱(chēng),邊緣有波形鋸齒,上面暗黃綠色,主脈被疏短柔毛,下面發(fā)黃綠色,對(duì)光透視有多數(shù)透明腺點(diǎn);總?cè)~柄長(zhǎng)0.5-3cm,具翼,寬3-5mm。微革質(zhì)而脆。有特異香氣,味辛辣、微苦。

【各家論述】
1.《茶譜》:嫩葉煎湯代茶,去風(fēng)。

2.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:行氣,消結(jié),止嘔。治噎膈反胃,嘔吐,口瘡。

【摘錄】
《中華本草》
枸橘葉圖片
枸橘
枸橘
枸橘刺
枸橘刺
枸橘葉
枸橘葉
枸橘葉1
枸橘葉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