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首頁 > 中藥 > 茴香莖葉

茴香莖葉

【藥材名稱】茴香莖葉
【拼音名稱】huixiangjingye
【別名】茴香菜、草蘹香、香絲菜
【科屬】傘形科植物茴香的莖葉。
【產(chǎn)地】主產(chǎn)山西、甘肅、遼寧、內(nèi)蒙古。此外,吉林、黑龍江、河北、陜西、四川、貴州、廣西等地亦產(chǎn)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味甘;辛;性溫。
【功能主治】理氣和胃;散寒止痛。主惡心嘔吐;疝氣;腰痛;癰腫
【用法用量】
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,或搗汁、浸酒;外用:適量,搗敷。

【采收儲(chǔ)藏】
春、夏兩季割取地上部分,曬干或鮮用。
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
葉、花、果實(shí)中均含有揮發(fā)油,其中包括大量的檸檬烯(limonene)和反式茴香腦(trans-anethole),還包括α-、β-蒎烯(α,β-pinene),月桂烯(myrcene),小茴香酮(fenchone),γ-松油烯(γ-terpinene),受草腦(estragola),反式小茴香醇已酸酯(trans-fenchol acetate),樟烯(camphene),茴香腦(anethole),茴香醛(anisaldehyde)等。茴香中還含脂肪油,其脂肪酸組成主要有月桂酸(lauric acid),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十五烷酸(pentadecanoic acid),棕櫚酸(palmitic acid),十七烷酸(heptade-canoic acid),十九烷酸(nonadecanoic acid),亞麻酸(linolenic acid),花生酸(arachidic acid),二十一烷酸(heneicosanoic acid),山崳酸(behenic acid),二十四烷酸(tetracosanoic acid)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
多年生草本,高0.4-2m。具強(qiáng)烈香氣。莖直立,光滑無毛,灰綠色或蒼白色,上部分枝開展,表面細(xì)縱溝紋。莖生葉互生;較下部的莖生葉葉柄長(zhǎng)5-15cm,中部或上部葉的葉柄部或全部皮鞘狀,葉鞘邊緣膜質(zhì);葉片輪廓主國(guó)闊三角形,長(zhǎng)約30cm,寬約40cm,四至五回羽狀全裂;末回裂片絲狀,長(zhǎng)0.5-5cm,寬0.5-1cm。復(fù)傘形花序頂生或側(cè)生,徑3-15cm;小傘形花序有花14-30朵,花柄纖細(xì),不等長(zhǎng),長(zhǎng)0.3-1.2cm;花小,無萼齒;花瓣黃色,倒卵形或近倒卵形,淡黃色,長(zhǎng)約1.5mm,寬約1mm,中部以上向內(nèi)鄭曲,先端微凹;雄蕊5,花絲略長(zhǎng)于花瓣,花藥卵圓形,淡黃色,縱裂;子房下位,2室,花柱基圓錐形,花柱極短,向外叉開或貼伏在花柱基上。雙懸果長(zhǎng)圓形,長(zhǎng)3.5-6mm,寬1.5-2mm,主棱5條,尖銳;每棱槽內(nèi)有油管1,合生面有油管2,胚乳腹面近平直或微凹。花期5-6月,果期7-9月。

【各家論述】
1.《藥性論》:卒惡心腹中不安,煮食之即瘥。

2.《千金·食治》:主霍亂,辟熱,除口氣。

3.《動(dòng)植物民間藥》:驅(qū)風(fēng),解熱。

4.《南京民間藥草》:煎服,順氣發(fā)汗;泡酒,治小腸氣。

【摘錄】
《中華本草》

茴香莖葉圖片
茴香莖葉
茴香莖葉
茴香莖葉
茴香莖葉
茴香莖葉
茴香莖葉
茴香莖葉
茴香莖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