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首頁 > 中藥 > 鱔魚

鱔魚

【藥材名稱】鱔魚
【拼音名稱】shanyu
【別名】鱔魚、黃鱔
【科屬】為合鰓科動物黃鱔的肉。
【產地】除西北地區(qū)及東北北部外,各地均有分布。
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】味甘;性溫。歸肝;脾;腎經

【功能主治】益氣血;補肝腎;強筋骨;祛風濕。主虛勞;疳積;陽痿;腰痛;腰膝酸軟;風寒溫痹;產后淋瀝;久痢膿血;痔瘺;臁瘡
【中成藥】共有 1 種中成藥使用鱔魚: 金鱔消渴顆粒
【用法用量】
內服:煮食,100-250g;或搗肉為丸;或研末。外用:適量,剖片敷貼。

【注意】
虛熱及外感病患者慎服。

【附方】
1.增力氣:熊筋、虎骨、當歸、人參等分。為未,酒蒸大鱔魚,取肉搗爛為九。每日空腹灑下兩許。(《本經逢原》大力丸)

2.治久痢虛癥,便膿血:黃鱔魚一條,紅糖三錢(炒)。將鱔魚去肚雜,以新瓦焙枯,和糖研未,開水吞服。(《云南中醫(yī)驗方》)

3.治內痔出血:鱔魚煮食。(《便民食療》)

【采收儲藏】
捕捉黃鱔,可以采用釣捕、網捕、籠捕、干塘捕捉等方法。多鮮食或加工成魚干、罐頭等。

【化學成份】
食部每100g含水分80g,蛋白質18.8g,脂肪0.9g,灰分1g,鈣38mg,磷150mg,鐵1.6mg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
黃鱔,體細長,呈蛇形,向后漸側扁,尾部尖細。頭圓,吻端尖,唇頗發(fā)達,下唇尤其肥厚。上下頜及腭骨上部有細齒。眼小,為一薄臘所覆蓋。兩處鼻孔在腹陪合為一,呈“V”字形。體無鱗。無胸腹鰭,背、臀鰭退化僅留低皮褶,無軟刺,都與尾鰭相聯(lián)合。體色微黃或橙黃,全體滿布黑色小點,腹部灰白。

【生境分布】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為底層生活的魚類,喜棲息于河道、湖泊、溝渠及稻田中有性逆轉現(xiàn)象。為兇猛的肉食性魚類,捕食各種小動物。

資源分布:除西北地區(qū)及東北北部外,各地均有分布。

【栽培】
生活性性,為底棲性魚類,適應性強,能生活在稻田、水塘、湖泊、沼澤等各種水體的淺水泥土中或孔穴內。善鉆洞。晝伏夜出,冬季水溫到15℃以下時,便鉆入泥土中越冬,翌年春水溫上升到15℃以上時,開始出洞覓食.黃鱔為雜食性,貪偏重肉食,喜食鮮活飼料,在自然界中捕食蚯蚓\蝌蚪\小青蛙\小魚蝦 \螺蚌幼體\水生和陸生昆蟲\浮游動物等.也吃人工飼料,如料糠\青麩\米飯\豆餅\瓜果及配合飼料,性貪食,耐饑餓,有自殘行為,適宜生長有水溫為15-30℃,最佳溫度為24-28℃,攝食最大,生長迅速.養(yǎng)殖技術,黃鱔性成熟年齡為2-3齡,繁殖季節(jié)為2-3月份。生理上有獨特的性決策轉現(xiàn)象。從胚胎發(fā)育到第1次產卵均為雌性,每尾懷卵量為300-800粒。當進入繁殖季節(jié),雌魚產卵之后,其卵巢就開始轉化發(fā)育成精巢,變?yōu)樾埙X, 以后終生不再改變。在繁殖期間,性成熟的親鱔在石塊或洞穴附近葉出泡沫為巢,然后將卵產在泡沫中,借助泡沫的浮力,使胺精卵在水上發(fā)育,產鱔在一旁守護。在水溫28-30℃條件下,6-8天幼體即可孵出。

黃鱔池可建成地上式、地下式或半地下式各種式樣,一般以50-100m2為宜,有的家庭養(yǎng)鱔池僅10m2左右,池內種植白、慈菇、水浮蓮等水生植物,能遮陰,便于黃鱔生活。每1kg30-40尾的鱔苗種,其放養(yǎng)密度為50-150尾/m2。初生鱔苗可投喂給輪蟲、水蚤、雞蛋黃等。隨著個體增大,可投喂水絲蚓、豆餅糊、肉漿、紅蟲等。種類宜多樣化,避免養(yǎng)成偏食習性,不利于飼養(yǎng)。

飼養(yǎng)管理,黃鱔在15℃時開始攝食,25-30℃時攝食旺盛,時值5-9月份為攝食盛期,是為生長迅速時期,在應每日投食1-2次,定時、定點、定量投喂,飼料質量與生長速度關系極大。池中水位應保持在5-15cm范圍內,一般不超過20cm。夏季要做到經常換水,清除雜物,防止污染,保持水質新鮮、溶氧量高,有利于生長。每年11月底,水溫降至15℃以下時,黃鱔即鉆入泥土中越冬。越冬期內應放干池水,在上面鋪上稻草、麥秸等,以保持泥土濕潤及溫度。在無冰凍地區(qū),也可將水位加深至50-60cm,使黃鱔在深水中越冬。

【摘錄】
《中華本草》
鱔魚圖片
鱔魚
鱔魚
鱔魚1
鱔魚1
鱔魚2
鱔魚2
鱔魚3
鱔魚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