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梅根
【藥材名稱】楊梅根【拼音名稱】yangmeigen
【別名】楊梅根
【科屬】為楊梅科植物楊梅的樹根。
【產(chǎn)地】分布我國(guó)東南各省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辛,溫。
【功能主治】理氣,止血,化瘀。治胃痛,膈食嘔吐,疝氣,吐血,血崩,痔血,外傷出血,跌打損傷,牙痛,湯火傷,惡瘡,疥癩。
【中成藥】共有 8 種中成藥使用楊梅根: 雙梅喉片 止瀉利顆粒(沖劑) 止瀉利顆粒 千紫紅膠囊 千紫紅顆粒(沖劑) 千紫紅顆粒 千紫紅片 治傷軟膏 咽喉清喉滴丸
【用法用量】
內(nèi)服:煎湯,鮮者1~2兩;或研末。外用:煎水含漱、熏洗或燒存性研末調(diào)敷。
【附方】
1.治胃氣痛:楊梅根(要白種的)一兩。洗凈切碎,和雞一只(去頭、腳、內(nèi)臟),水酌量,燉二小時(shí)服。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
2.治胃、十二指腸潰瘍病、功能性胃痛:楊梅樹根皮(去粗皮)、青木香(馬兜鈴根)各等量。均洗凈切片烘干,共研細(xì)末,制成蜜丸。每丸含楊梅樹根皮和青木香各一錢半。用法:每日二次,每次-丸,溫水送服。(《全展選編·內(nèi)科》)
3.治膈食嘔吐:楊梅鮮根二兩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4.治吐血,血崩:楊梅根皮四兩。燉肉半斤吃。(《貴州草藥》)
5.治痔瘡出血:楊梅根皮四兩。燉一只老鴨子吃。(《貴州草藥》)
6.治外傷出血:楊梅根皮研細(xì)末,敷傷處。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7.治跌打扭傷腫痛:楊梅樹根二至四兩。水煎,熏洗傷處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驗(yàn)方》)
8.治刀斧傷筋:楊梅樹根(燒存性,外黑內(nèi)焦黃)一兩,冰片三分。共研極細(xì)末,用耐以藥末撒布傷處,以繃帶扎護(hù),夏天一日換一次,冬天三日換一次(傷處忌沾生水,忌搖動(dòng))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驗(yàn)方》)
9.治風(fēng)蟲牙痛:楊梅根皮(厚者,去粗皮)一兩,川芎三錢,麝香少許(另研)。上藥細(xì)末研勻,每用一字,先含溫水一口,次用藥末于兩鼻內(nèi)搐之,涎出痛止為效。(《楊氏家藏方》立愈散)
10.治走馬牙疳:鮮楊梅根第二重皮,搗極爛,調(diào)食鹽少許,敷患處。(《泉州本草》)
11.治臁瘡:楊梅根皮三兩。煨水服。又用楊梅根皮適量,煨水洗患處。(《貴州草藥》)
12.治疝氣:楊梅新根二兩。水煎,酌加酒或紅糖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
含鞣質(zhì)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
常綠喬木,高可達(dá)12米,樹冠球形。單葉互生;長(zhǎng)橢圓或倒披針形,革質(zhì),長(zhǎng)8-13匣米,上部狹窄,先端稍鈍,基部狹楔形,全緣,或先端有少數(shù)飩鋸齒,上面深綠色,有光澤,下面色稍談,平滑無毛,有金黃色腺體。花雌雄異株;雄花序常數(shù)條叢生于葉腋,圓柱形,長(zhǎng)約3厘米,黃紅色;雄花具1苞,卵形,先端尖銳,小苞2~4片,卵形,雄蕊5~6枚;雌花序?yàn)槁褷铋L(zhǎng)橢圓形,長(zhǎng)約1.5厘米,常單生于葉腋;雌花基部有苞及小苞,子房卵形,花柱極短。核果球形,徑約1.8厘米,外果皮暗紅色,由多數(shù)囊狀體密生而成,內(nèi)果皮堅(jiān)硬,徑約9毫米,內(nèi)含無胚乳的種子1枚?;ㄆ?月。果期初夏。
本植物的根(楊梅根)、樹皮(楊梅樹皮)、種仁(楊梅核仁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【生境分布】
分布我國(guó)東南各省。
【摘錄】
《中藥大辭典》
楊梅根圖片
楊梅根
楊梅根1
楊梅根2
楊梅根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