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首頁 > 中藥 > 野料豆

野料豆

【藥材名稱】野料豆
【拼音名稱】yeliaodou
【別名】零烏豆、馬料豆(《本草匯言》),細黑豆、稽豆、料豆(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),馬豆(《本草經(jīng)解》)。
【科屬】為豆科植物嶗豆的種子。
【產(chǎn)地】分布東北、河北、山東、湖北、湖南、陜西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等地。
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甘,涼。

【功能主治】補益肝腎,祛風(fēng)解毒。治陰虧目昏,腎虛腰痛,盜汗,筋骨疼痛,產(chǎn)后風(fēng)痙,小兒疳疾。
【中成藥】共有 1 種中成藥使用野料豆: 養(yǎng)血補腎丸
【用法用量】
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;或入丸、散。

【注意事項】
《本草匯言》:"能滑腸動泄,脾胃虛滑者,忌之。"

【附方】
1.治腎虛腰痛,并治陰虧目昏:腰式烏豇豆、馬料豆各一兩,煮湯入鹽少許,五更時,乘熱服。忌鐵器。(《慈航活人書》)

2.治妊娠腰痛酸軟:馬料黑豆二合,炒焦,熟白酒一碗,煎至七分,空心下。(《產(chǎn)家要覽》)

3.明目補腎,兼治筋骨疼痛:小紅棗十二枚(冷水洗凈,去蒂),甘州枸杞子三錢,小馬料豆四錢。水二碗煎,早晨空心連湯共食之。(王玷桂《不藥良方》)

4.治陰虧目昏,老眼失明:馬料豆、甘枸杞、女貞子各十兩(陰虧目昏除女貞子)。為末,煉蜜丸梧子大,早晚服二、三錢。(《慈航活人書》)

5.治盜汗:蓮子七個,黑棗七個,浮麥一合,馬科豆二合。水煎服。(《奇方類編》)

6.治產(chǎn)后中風(fēng),口噤目瞪,角弓反張:黑料豆,鍋內(nèi)炒極焦,沖入熱黃酒內(nèi),服之。再服回生丹。(《姚希周經(jīng)驗方》)

7.治痞積,開胃消食,健脾補腎:馬料豆、白蒺藜(去刺)各一斤。炒,磨末,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二、三錢,開水送下。(《百草鏡》黑白丸)

8.治肝疳初起:野料豆鮮者七錢,干者五錢,雞肝一具,同煮食,煎服亦可。(《百草鏡》)

9.治陰癥手足紫黑:黑料豆三合,炒熟,好酒烹,滾熱服,加蔥須同烹更妙。(《年希堯集驗方》)

10.解中附子、川烏、天雄、斑蝥毒:馬料豆煎汁飲之。(王玷桂《不藥良方》)

【采收儲存】
秋季果實成熟時,割取全株,曬干,打開果莢,收集種子,再曬至足干。
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
含脂肪油18~22%、蛋白質(zhì)30~45%,并含碳水化合物及維生素。

【藥理作用】
正常大鼠喂給野大豆種子粉有明顯降低血糖和血膽甾醇的作用。以三氯乙烯提取野大豆油后的豆餅中含一種酸性成分,牛或其他動物食之可中毒,皮下或內(nèi)臟有嚴(yán)重出血。有人從中分離出血細胞凝集素,能凝集兔血細胞;對人血細胞在低溫或高溫時,也能產(chǎn)生不完全的凝集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
撈豆(《救荒本草》),又名:野毛豆(《百草鏡》),鹿藿、餓馬黃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柴豆、野黃豆、山黃豆、野毛扁豆。

一年生纏繞草本。莖瘦細,各部疏被黃棕色長硬毛。三出羽狀復(fù)葉互生,薄紙質(zhì),側(cè)生小葉扁卵狀披針形,長1.5~5厘米,寬1~2.5厘米,全緣;具長柄。總狀花序腋生;萼鐘狀,5裂;花冠蝶形,紫紅色;雄蕊10,單體;子房上位,無柄,花柱短,柱頭小。莢果線狀矩形,略彎,長1.5~13厘米,寬約5毫米,被長硬毛,有種子3~4粒?;ü?~9月。

本植物的種子(野料豆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
【生境分布】
生長于田邊、水溝旁。分布東北、河北、山東、湖北、湖南、陜西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等地。

【性狀】
干燥種子呈矩圓形,略扁,長約4毫米,寬約3毫米;種皮外面被有黃褐色污粘狀物,擦凈后,可見黑褐色的外種皮,上有黃白色斑紋,微具光澤,側(cè)邊中央部有長橢圓形的種臍。質(zhì)堅硬,剝?nèi)シN皮,內(nèi)有黃色肥厚的子葉2片。嚼之微有豆類氣味。以顆粒飽滿、色黑、無泥土雜質(zhì)者為佳。

【摘錄】
《中藥大辭典》
野料豆圖片
野料豆
野料豆
野料豆1
野料豆1
野料豆2
野料豆2
野料豆3
野料豆3